196体育(中国)官方首页-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您当前位置:

196体育(中国)官方首页-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案例展示

潍坊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196体育app官网系列典型案例展示(四)

发布时间:2024-06-14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潍坊市教育局《关于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潍教工委〔2020〕12号)等文件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潍坊市教育局面向各县市区教育部门、普通中小学校,征集了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乡村田园课程、乡土游戏课程、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为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学习交流,潍坊教育发布将陆续推出一批优秀案例。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直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激励保障,坚持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昌乐北大公学学校创立于2017年,位于县城永福路与流泉街交汇处,是首家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国际部一体设计的现代化寄宿学校,占地21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现有116个教学班,在校生5100余名,教职工600余名。

  学校秉承“素质至上”的办学理念和“责强中国,任当世界”的校训,致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宽厚196体育app官网、特长突出、富于创造的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学校大力推进追求效能、效率和效果的三效课堂改革,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思维效能写作、数学思维教学、学习力、思维导图等项目研究;推进实施卓越素质课程,在原有100多个项目基础上,新开发实施了游泳、马术、食育、研学、垃圾分类和劳动课程等新的课程项目,以优质课程项目满足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为了充分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学校以“半亩棉田”课程的实施为依托,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着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学校秉承“素质至上”的办学理念和“责强中国,任当世界”的校训,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确定“半亩棉田”课程的目标:

  1.关注学生年龄特点和差异,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结构,为学生体验式发展提供良好的课程环境。

  2.指导学生参与、体验棉花的种植、采摘到加工成手帕,了解棉花由“一粒棉籽到一方手帕的华丽转身”的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从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通过以上目标的达成,力求实现劳动实践活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1.就地取材,开辟实践基地。土地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自由成长的实践沃土。学校从校园外西侧的劳动实践基地——科技农场中,划分出半亩地作为棉花种植专用地,保证了课程实施的第一资源。

  2.精选匹配,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资源的价值,在于实现课程目标。为了真正达成教育目标,学校组建了“半亩棉田”课程项目组,广泛搜集有关棉花的资料和图片,精心精选精编内容,构建从棉花的育种到采摘,再到缝制成衣的整个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

  3.学科融合,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半亩棉田”课程的实施质量,关键取决于教师。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融多学科教师的师资队伍,如班主任利用班队会进行棉田实践活动,数学老师和科学老师整合,与学生一起观察测量棉苗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美术老师跟学生走进田间观察和绘画,从社会上聘请两位“老庄户”即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农民作为专职管理人员,聘请从园林专业毕业的两位年轻教师作为专职教师,将实践与知识融为一体,保证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劳动教育,质量第一。为了保证劳动教育活动的质量,在“半亩棉田”的实践中,做到了“四有”:

  1.有准备。为了避免劳动实践的随意而为,每次活动都有充分的准备,如备课、准备劳动工具、提前熟悉劳动场所等,不打无准备之仗。

  2.有计划。每学年初,学校制定劳动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各级部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一部一策”,制定级部学年教学计划。每班级根据级部学年计划,制定适合本班级的学期教学计划。

  3.有过程。根据各年级课程内容成立学科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实践基地安装监控,遵循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积极探讨适合不同于学科教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和专业管理人员为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实践中的问题,并随时作出指导。

  4.有结果。结合学段、年级特点和实践内容的不同,任课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做好总结,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汇报实践活动的收获或感悟,如写日记、交流心得体会、绘画、制作手抄报等等。

  1.课时保障。要提高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质量,除了师资队伍外,充足的时间也是重要的方面。在课时设置方面,每个班级间周安排一节劳动实践课,确保棉田课程开设的时间。

  2.制度保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校课程,劳动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纳入日常课程教学管理中。学校制定评价考核制度,以评价为导向,指导日常的教学实践劳动过程。评价方式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注重期末学业评价,又侧重日常学习表现的评价。评价的维度不仅是知识了解、日常表现,更注重劳动技能,同时在体能方面也有所体现,评价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利用学校智慧化校园系统随时跟家长沟通、交流。

  “半亩棉田”课程开设以来,学生已经历了整地、播种、育苗到成株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反思整个过程,有如下几点成效:

  1.劳动中收获快乐。伴随着棉花成长,孩子们在半亩地的劳作中真正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亲自翻整土地、播种覆盖、育苗插孔、间苗除草、打杈捉虫,经历了一粒棉籽到长大成株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们虽然被太阳晒得脸红、流汗出力,但“一分辛劳一份收获”的劳动快乐根植于心。

  2.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劳动实践中,很多事情需要团队共同完成,合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知识掌握情况和劳动的成果。孩子们在劳动过程中,发扬小组合作精神、互帮互助,为完成活动任务而不计小节和个人得失,为了共同的任务目标而一起努力。

  3.多学科融合育人。“半亩棉田”课程为学科自然融合创造了条件。如:围绕播种育苗,语文与科学老师走到了一起,语文老师传授节气知识,科学教师讲解种子的构成;围绕统计与测量,数学和科学教师联手;围绕单词识记,英语与美术老师共同备课……围绕半亩棉田,老师们创造性地开展跨学科、多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4.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各年级学生积累了许多知识与经验的同时,写了许多价值较高的劳动心得体会、绘制了手抄报等,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6月10日,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一期劳动成果作品展,有5个年级的36名同学的心得体会获“优秀劳动成果奖”,有4个年级的60名学生手抄报获“优秀劳动成果奖”。

  总之,学校开展半亩棉田课程虽然时间短,但是已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196体育app官网。下一步学校继续整合劳动实践基地的作用,继续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实践课程,进一步充实劳动实践内容,真正实现学校劳动实践基地所具有的综合育人价值。

  昌邑市奎聚街道李家埠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296名学生,26名教师。学校自2015年开始“新时代耕读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逐步完善了“新时代耕读教育”的理论框架、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涵养品格,提升了教师、改变了家长、发展了学生,改善了学校的教育生态,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普通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花园式学校、潍坊市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潍坊市创新教育示范校、昌邑市文明单位、昌邑市优秀职工小家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得昌邑市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昌邑市奎聚街道李家埠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其他乡村学校一样,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校面临很多问题:生源减少,师资不足、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差距较大……农村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未来该如何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自2015年开始“新时代耕读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把“耕读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将“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赋予“以耕践行、以读养心、耕读并驱”的新时代内涵,旨在让教育回归本真。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步构建了基于学校、家庭、社会层面的“三层六域”新时代耕读教育课程体系。

  “耕”即“劳”,“读”为“学”。学校以“传统淳朴的耕读文化与新时代文明相融合”为切入点,深度打造“一苑三馆两廊三区”耕读校园文化格局。把校园的每一处做成一门课程,让孩子生活在充满“耕读”气息的“潜在课堂”里,每时每刻接受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耕读苑”占地800平方米,树木花草错落有致,环境宜人。书简、耕犁两处标志性雕塑,遥相生辉,韵味溢出;“夕拾馆”展示了耕读的辉煌、农具的发展、劳动的伟大,使学生在解了农事、农具背后故事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行知馆”融阅览、融诵读、融书法、融课堂,一馆书香,一馆精美;“劳耕体验馆”再现消失的农活,体验旧时的劳作,亲历现代化的劳动情景,领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蔬菜种植区、农作物种植区、农家生活体验区“三区”融合,在劳作体验的过程中,使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等品质得以升华。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新时代耕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学校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立足现实、贴近生活、便于教学、体现综合、重视安全”为宗旨,按年级编辑出版了《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内容涵盖了“日常家务劳动”“旧时农活体验”“新科技生活器具使用”“创意手工制作”等八类劳动体验内容,分为“探究学习、实践体验、交流评议、拓展创新”四个板块。制定了《李家埠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指导意见》,指导运用适合、适度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应用、逐层深入,提升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依托耕读课程建设,开发耕读教育校本读本。读本的编撰紧扣主题,寻找与耕读文化契合度高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核心目标,围绕“耕读文化”分年级、分学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开发,课程渗透“耕读文化”教育,彰显“耕读文化”思想,详细解读“耕读文化”精髓。

  《诗韵耕读》收集了以耕读为主要内容的古诗词100首,现代诗词100首,配以词语解释和诗意释读,便于师生诵读和理解。

  《节气·农谣·农谚》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追踪节气渊源,解读节气主要特点,收集节气农事歌谣20篇,收录经典农谚360条。让学生识节气、诵农谣、学农谚、品农趣,体味农村生活。

  耕读教育系列化校本教材的编辑出版,不仅扩展了师生的耕读知识的容量,对本土的耕读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推动了学校耕读教育的发展。

  学校以“及时切入、相互渗透、适时拓展”为宗旨,加强耕读教育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整合,在学科教学中挖掘耕读文化的影响因素,有机渗透“耕读”教育。

  在每个班级教室的后面都有一块“泡沫箱自留地”,种植着品类众多的作物和蔬菜。它不仅是耕读实践活动的“自留地”,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作文的素材,以日记形式写下植物栽种、生长、变化过程和自己的感受、体验。

  老师们还有意识地把耕读文化综合实践课中养成的小组合作习惯引入到各科的教学中来,提高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

  学校依托“耕读文化”资源,从“体认、体验、体悟”耕读文化三个层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打造了校内“耕读乐园”的实践基地,按照班级分为若干块,每个班级负责一块地,通过“种植”“管理”“收获”“品尝”“分享”五大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生活”。这片乐园不仅给校本课程的室外课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还收获了果实,收获了习惯,收获了自信,收获了成功。也使学校找到了生活德育、劳动益智、劳动育人的快捷方法。

  学校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地“耕读”体验实践活动,从中探究地域资源与劳动实践的内在联系,从感性和理性的层面上,探索“耕读”文化的育人功能,拓展和丰富学校的素质教育途径,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学校坚持把“耕读教育”与学校德育建设相结合,以“强健体魄、历练意志、修炼品行”为目标,以开展“读”之有“耕”,“耕”之有“读”的主题性活动为导向,将耕读文化充分融入到学生的德育课程。

  举办“亲子农耕运动会”。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对农耕用品用具的接受能力,设置运动的项目,邀请家长们一起参加运动,让家长和学生在独特的、丰富的游戏活动中享受农耕活动的快乐。

  举办“耕润书香节”。整个活动涵盖“耕读经典诵读”、“耕读书法展示”、“农耕情景猜谜”、“农耕谚语接龙”“农谣吟唱”等主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和引导师生传承文化,沐浴书香,做到“耕读教育”之有“读”。

  开展“半日家务半日公益”主题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学段组织实施“双半”活动。以“生活自理”“学做家务”“生活技能”“孝敬长辈”等为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感恩家长,珍惜生活;结合周边实际,定期组织“社区卫生清理”“小广告清除”“惠民知识宣传”“福利院敬老”等公益活动。达到“以劳养德”的教育目的,弥补文化课程中遗留的遗憾。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融入到“新时代耕读教育”中,并与学校德育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逐步完善了“新时代耕读教育”的理论框架、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通过耕与读的结合,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1996年,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于2017年进行迁扩建,新校区位于文昌街以北、梓潼路以西。2017年8月,成立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现有二实小校区、红旗校区、苓芝校区、幼儿园组成,实行一体化资源共享办学模式。

  近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仰高山之德 做有根之人”为办学理念,以让学生“做有根的人”为育人目标。学校实施“根文化”教育,丰富课程形式,将“根+”脉络贯穿各科课堂,开发出以生为本的多元课程,为更多学生创建适宜性发展平台,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工作中不断寻求立校之本、课堂之本,追寻教师立身之本、学生立身之本,不断打造高品位教育集团196体育app官网。

  习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学校将劳动课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将学校开展的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三种类型,学校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原有劳动教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修订完善《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等制度。

  1.加强纵向衔接。分年级、分学期、分周次科学安排“进阶式”教育目标任务和课时计划,形成“三类劳动”一体化课程清单,让学生们从系统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入手,逐步向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拓展,围绕三类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促进横向贯通。坚持独立设课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在一二年级开设了乐高搭建课程,在中高年级,把劳动技术与信息科技、编程、物联网等知识相融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发挥创造性。

  1.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培训计划,改变教师传统观念,开展全员培训,配齐配足学校专兼职结合的劳育教师;充分利用家长志愿者、退休教师等资源,聘请校外辅导员进班授课。学校现有兼职教师75人,校外辅导员20人。

  2.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在位于乡村田园的苓芝分校区内,创建起一片种植基地。让劳动落地,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接受劳动教育。

  3.建立社会实践大课堂。深化产教融合,挖掘现代企业劳动教育新元素,学校已与金孚隆、碧桂园、孚日家纺等附近10余家现代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

  4.拓展校内劳动空间。除建立多个劳动教室外,还构建起立体多元化教育平台,如认领校园绿植,搭建藤萝架、种植爬墙虎、开辟连廊种植区等,设置校内责任岗、责任区、责任带、责任室、责任厅等。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家庭发挥基础作用,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发挥支持作用。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每年掌握1-2项生活技能,如低年级以洗涤课程为主,开展洗红领巾、手帕等活动;中年级以整理课程为主,开展整理书包、课桌等活动;高年级以修理课程为主,开展用工具修理简单的玩具、家具等活动。

  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到生产实践基地进行“种—赏—收—品”等系列实践活动,学生至少亲历一种植物种植的全过程:开荒、晒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灭虫、收获,并在劳动基地亲手采摘、清洗,在快乐厨房加工成美食。以“品”贯穿整个过程,品“种”的辛苦,品“赏”的乐趣,品“收”的喜悦,品“食”的美味,做实生产劳动教育。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作为学期末评优的重要依据。以每一个学期为单位,设计劳动任务清单、劳动评价手册、劳动日志、劳动成长档案袋等进行课内外、校内外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记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导评以及家校社协同评价,将启动多种技术程序,注重线上与线下评价相结合。通过劳动成果展示会、劳动技能竞赛、劳动分享会、义务劳动日、校园劳动节等形式,形成立体化评价体系。

  每次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都根据校情、生情和课程延伸需要,提出合理计划,规划科学路线,制订出切实可行、详实的活动方案。

  劳动教育活动前,学校安排专人到目的地进行现场调查,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明确各方责任,从而制订出安全、科学的应急预案。学校针对活动内容组织师生进行安全专题教育及演练培训,如防灾教育、防过敏性教育、饮食卫生教育、交通安全演练等。活动中如有意外,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科学应对。同时充分了解目的地附近医院分布情况,校医备足救护药品。

  精心设计学校“劳动教育”长廊,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校园广播、后扎板、公众号、美篇等也充分利用,通过班队会以及多种媒体形式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作用,在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

  劳动教育的开展,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观念,提升了生活情趣,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在学校原先“根+”课程框架的基础上,丰富课程内容,融劳动课程为一体,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构建起切实可行的系统性课程,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模块,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196体育官网入口196体育官网入口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联系电话:400-123-4567

E-mail:admin@lichuanyeya.com

服务热线:13800000000

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12-2023 196体育(中国)官方首页-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1013452号